亦称: 动作、事务、Action、Transaction、Command
命令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 它可将请求转换为一个包含与请求相关的所有信息的独立对象。 该转换让你能根据不同的请求将方法参数化、 延迟请求执行或将其放入队列中, 且能实现可撤销操作。
假如你正在开发一款新的文字编辑器, 当前的任务是创建一个包含多个按钮的工具栏, 并让每个按钮对应编辑器的不同操作。 你创建了一个非常简洁的 按钮
类, 它不仅可用于生成工具栏上的按钮, 还可用于生成各种对话框的通用按钮。
应用中的所有按钮都可以继承相同的类
尽管所有按钮看上去都很相似, 但它们可以完成不同的操作 (打开、 保存、 打印和应用等)。 你会在哪里放置这些按钮的点击处理代码呢? 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在使用按钮的每个地方都创建大量的子类。 这些子类中包含按钮点击后必须执行的代码。
大量的按钮子类。 没关系的。
你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方式有严重缺陷。 首先, 你创建了大量的子类, 当每次修改基类 按钮
时, 你都有可能需要修改所有子类的代码。 简单来说, GUI 代码以一种拙劣的方式依赖于业务逻辑中的不稳定代码。
多个类实现同一功能。
还有一个部分最难办。 复制/粘贴文字等操作可能会在多个地方被调用。 例如用户可以点击工具栏上小小的 “复制” 按钮, 或者通过上下文菜单复制一些内容, 又或者直接使用键盘上的 Ctrl+C
。
我们的程序最初只有工具栏, 因此可以使用按钮子类来实现各种不同操作。 换句话来说, 复制按钮
CopyButton子类包含复制文字的代码是可行的。 在实现了上下文菜单、 快捷方式和其他功能后, 你要么需要将操作代码复制进许多个类中, 要么需要让菜单依赖于按钮, 而后者是更糟糕的选择。
优秀的软件设计通常会将关注点进行分离, 而这往往会导致软件的分层。 最常见的例子: 一层负责用户图像界面; 另一层负责业务逻辑。 GUI 层负责在屏幕上渲染美观的图形, 捕获所有输入并显示用户和程序工作的结果。 当需要完成一些重要内容时 (比如计算月球轨道或撰写年度报告), GUI 层则会将工作委派给业务逻辑底层。